人的道路是草的海洋

此前有座山

从前有座山,山上有座庙,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,老和尚对小和尚说……

从前有座山,山上有座庙,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,老和尚对小和尚说——

昨夜有贼人,来偷香油钱,箱子没有钱,只留红绳头。

冬夜诵经冷,庙内无柴新,火盆光光照堂梁。

小小徒儿受受累,出门砍柴去,勿待天黑受冻时,唇寒手僵消经声。

小和尚说:“师父师父你莫瞎闹,箱内都是小碎钱,钱财皆藏卧房柜,何不买柴归。”

老和尚听闻敲打小和尚头,“此为修缮金身用,哪能不敬买柴来。”

小和尚低头扮鬼脸,旋即昂首发疑问,“可我今早晨起时,门已关,锁未开,贼人焉得入?”

“况且门厚重,一人力不足。”

老和尚摇摇头,“是徒儿你无能力,日日只诵经,何来气力推重门。”

“堂门挂锁在外头,莫不是贼人先撬了锁,偷了钱,再把锁合上?”

“此法行不通。锁乃特殊造,唯有钥匙入锁孔,方能落下其插销。

“观情形,并非不得进,亦非不可出,而是进出后无法重现门锁原状,此被我称作——密室。”

小和尚不领会,瞪大眸子。

“是也,贼人若进佛堂、逃脱必将门锁开。然于我所见,锁仍完好,即贼人无从入。钱箱空空,诉说贼人偷拿,此子如何能做到。”

“依我言,此子并未遁走,实为前天锁门前,匿于房梁之上,待师父关门,翻身取钱,过上一夜,堂门再开,悄悄离去。”小和尚如是道,以双手撑木门,“庙小无他处,师父开门后亦无法避开而离去之法,私以为,他恐在食午之时遁走,故若藏匿于庙内,定未曾离开。”

老和尚和小和尚以绝心力搜寻,未果,坐至佛堂前。

“徒儿所言去矣。”老和尚唉声叹气。

“即非藏人,便为机巧。我思其绳头,盖以绳索穿钱箱,过梁,引堂前,自门出。”小和尚奔向堂门,“堂门别于卧房,此门锁在外,借由插销穿过,其中必存空位,两门之间无从相阖而留有缝隙,贼人用绳索带钱箱,手从缝隙探入,抓取箱中碎钱,再用绳索放回钱箱。”

“非也。其一,门虽有缝隙,然使手掌探入后,抓取钱时,将握拳抽出,则不可行。其二,钱箱内本投入零碎之物,亦有防盗缘故,手掌无法从钱孔入。而将箱底门打开,一手无法关上,故不可行。”

小和尚难解道:“真稀奇,是何故?”

老和尚说:“徒儿徒儿你别犟,乖乖砍柴去。”

 

“啊……师父您这是唱了首儿歌?”小和尚问道。

“这是我旧时从师兄带来的书里看到的谜题,见你无聊,特来引你思考。”老和尚摸摸自己不长的白胡子。

“谜?”

“你未注意听?”老和尚拿戒尺敲了一下小和尚的头,斥道,“你现在怎如此容易注意力不集中,好几次诵经都能忘了到哪儿。

“这个儿歌……呸,谜题说的是在一间小寺庙里,佛堂内的功德箱遭到偷窃,而门锁虽是挂锁,但在屋外锁上时需要用到钥匙,若被人撬开便无法锁上。小偷不存在进去再出来,因此佛堂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密室。而其中也有讨论,基本排除了人在房间外利用机关制造密室,和人躲藏在佛堂内的伪密室两种情况。”

“我以为,如果是出一个谜题,肯定会把关键信息藏在题内,而其中应有却没有的,要么就是谜题的答案,要么就是排除选项,总之,题干肯定很重要。”小和尚溜溜转着眼睛,笑嘻嘻地说,“师父师父,您能再说一遍谜题吗?”

“好家伙,你就没听是吧。”老和尚又狠狠地敲了他的头,在没有头发的脑袋上印出一条红带。

“从前有座山,山上有座庙,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,老和尚对小和尚说——昨夜有贼人,来偷香油钱,箱子没有钱,只留红绳头。冬夜诵经冷,庙内无柴新,火盆光光照堂梁。小小徒儿受受累,出门砍柴去,勿待天黑受冻时,唇寒手僵消经声。小和尚说:‘师父师父你莫瞎闹,箱内都是小碎钱,钱财皆藏卧房柜,何不买柴回。’老和尚听闻敲打小和尚头,‘此为修缮金身用,哪能不敬买柴来……’”

“停!”小和尚打断老和尚,却招来七寸戒尺的又一次重击。

“我如何教导过你?打断人说话是没礼数的行为。”

小和尚吐吐舌头,连连点头称是。

“可是我注意到,这里出现了‘买柴’。而买柴就是必会出现另一人物,樵夫。”

“你想说樵夫是小偷?不可能的,如果功德箱里的钱不被偷,说不定就会拿去买柴,点火诵经,他根本不需要冒这般风险。”老和尚说。

“不不,我想的是,既然有人砍柴,他们应该会经常遇到,为保证诵经时不受冻,寺庙肯定会囤上一些,可谜题中柴却没了,说明山上已经很久没有樵夫出没,这点很奇怪啊。俗话说说靠山吃山,何况题中时间在冬季,山下村民肯定会上山砍柴,总不可能短时间全迁走了吧,肯定是有什么事情的发生,使村民在这段时间无法上山。莫非是发生了山体滑坡,或者发生战乱?”小和尚托起腮琢磨着。

“哪有这么恰好,我认为就是出题人没有想到这么多。”

“不不,无人上山假如和功德箱失窃结合到一起,就得出另一种猜想——山脚突发滑坡,急需钱财赈灾,于是有人想到山上还有一间寺庙,里面的功德箱乃村民曾经投入的钱,便上山偷取。谜题中可能山村也扩张十分迅速,灯楼、茶室一个个开了,水街、餐馆一座座拔起,改变了很多生活方式,却也投入了更多的钱财。”

老和尚摇摇头,枯瘦的手快速弹出戒尺,“既然是村子的寺庙,肯定会出钱赈灾,怎会不经询问就行偷窃之事?假若山下出了事,我们会无动于衷吗。至于发生战乱,你知道的,人们逃跑都来不及,根本不会费劲爬上山偷钱。况且钱财在那时有无用处都不得而知。”

小和尚摸着光溜溜的脑袋连连点头。

老和尚见状继续重复这个谜题,以极快的速度念完。

“臭小子,这下你听明白了没?”

“明白了明白了。”小和尚怕再挨上一下,护住头顶立刻说。

“不过我还是看出一个特殊之处。”小和尚摊开手笑道,“谜题中说到小和尚没力气吗,天天只念佛诵经,连门都推不开,老和尚却一而再地要求他去砍柴,可想而知,老和尚是为了锻炼小和尚,而事件的始作俑者正是老和尚。

“师父你想,小和尚推不开门,自然也关不上,每天晚上关佛堂门的人只能是老和尚。钥匙在他手上,开门第一眼见到功德箱的是他,最后离开的也是他,如果无法从外部作诡计,也没人藏在佛堂内,就只有这种情况了罢。老和尚肯定也苦于小和尚的疲弱,才生出这样一种方法,来逼迫他锻炼。否则真到冷的时候,他肯定会拿钱去买柴,修缮金身总不如性命重要。”

老和尚呆呆看着小和尚,手中又举起了戒尺。

 

“这他妈也叫灯谜,哪有两千多字的灯谜啊!”张开乐大声喊道,引得其他人频频转头。

“小点声,这可是奖励最丰富的灯谜,当然要复杂一点。”我拉了一把老同学的手,竟没想到把灯谜给带了下来。

“得,这下解不开也得硬着头皮上了。”张开乐甩动着长纸条,有些泄气,“它也没给出问题啊,灯谜里面总说谜题、谜题的,我没看出到底是什么,谁是小偷吗?”

“肯定是啊。”我对着他笑。这家伙是我初、高中同学,在我的记忆中,他从不在意这些,但自从上了大学,就变了,以前绝对不会看的脑筋急转弯,现在也被他借走。

好像是什么学校图书馆中遇上事儿了吧,总之他开始针对性挑战解谜游戏和故事。

这次灯谜也是他非要喊着我一起来的。

“可是灯谜中一共出现了两人,哪怕算上谈话中存在的樵夫都只有三个,而且还有两人被自行排除了,也就是说,偷走功德箱的人只剩下小和尚。”

还有这种解法?

我拉起张开乐躲在角落里。

此灯谜是整场元宵灯会最高奖——一台平板电脑。觊觎的人不在少数,而我们扯下纸条,就等于宣告解开了灯谜,需要进行公示。

不过组办方没注意到其中漏洞,灯谜处没有人员盯梢,我们扯下纸条后足以磨蹭到灯会结束再出现。

当然前提是不被人发现。

“肯定不会如此简单,理由呢,理由肯定也需要。你答题总要写解题步骤吧。”

“现在还不知道步骤呀。”他苦笑着,“反推吧,我们可以通过答案反推出过程。小和尚是小偷,他肯定不像灯谜中所述,他自己能推开佛堂门。可以用工具嘛,力气不够可以用工具帮忙,所以灯谜中对老和尚的论证错误……”

我对他挑挑眉,“继续说啊。”

“反而越推越大了。”

“所以还是得从灯谜中寻找答案,出题者肯定不会出个很简单的题来做最后一题。”

我拉开长长的纸条,指着其中一行字说:“看,这个‘只留红绳头’仅仅出现一次,后续推理再也没了踪影,但我认为它就是出题者埋下的关键。”

“机关工具吗?”

“不对。想想看这篇灯谜的年代是什么时候,第二部分中有提到战乱,而一二部分行文差异明显,肯定也是想要做区分,那么我有理由判断,第二部分的老和尚和小和尚在清末民国初,或者民国末期。第一部分会在这之前,但具体是什么时候不好说,不过根据灯谜中的两个‘从前有座山’的‘从前’,它们时间间隔会不会一样呢?如果一样,第一部分就在清嘉庆至光绪年间。”

“你这太过主观了。”张开乐摇摇头,满脸写着不相信。

“其实不过不管是什么年代,只要在清朝,都不会对我接下来的解答过程有影响。”

我找到一根灌木枝丫,在花坛上画出一个正方形。

“首先,从年代判断功德箱内会放什么?自然不可能是人民币,也不可能是银票、银元,这种价值巨大的东西会被老和尚放在卧房。除开这些,就是钱币了,圆形方孔钱。

“既然功德箱开口不足以伸手进去,方孔钱也就不足以投入一贯,香客只能拆开一枚枚放入,而突兀现身的红绳头,就是一贯钱币的残余。一旦明白这点,思路就很清晰了。拿走铜钱的人,不可能是外部小偷,他们拿走箱子里的铜钱时,会一股脑儿将钱弄出来,其中夹杂的绳头也会随钱倒出。有一种方法,钱是分步、一点点拿走,才导致这种本来卡在铜钱上,却又在钱消失之后留下。”

张开乐皱起眉头,似是有些不知所然,“既然能从第一部分判断,为什么出题人要写两部分,两个老和尚小和尚?”

“或许这也是灯谜的一部分。”我不停戳着绿化边上的泥土,然后写下“小偷”二字。

“我认为这就涉及到第二部分老和尚给小和尚说谜题的动机了。”

“动机?这也是灯谜要考的么。”

我盯着老同学,想来他的路还需要走很远。

“本来山中小庙类似避世的设定,小和尚却先是道出曾经的战乱,老和尚又告知小和尚有过战乱经历,或许,小和尚本是世俗之人,在过去的动乱中上山。而后小和尚表达出山下生活的变化,很显然他下山过多次,在这之中,就需要用到钱。老和尚许是知道小和尚偷偷取走功德箱中的铜钱,便生出此计来点醒小和尚,可没成想,小和尚的推理反将一军,把小偷的罪名安在老和尚身上了。

“仔细想想,佛门中人,偷取功德箱属实不敬,小和尚俗欲未去,方才偷钱下山罢。”

找到他们了!

灌木的对面突然冒出一道人影。

评论(1)

热度(11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